产业创新由“工程师时代”进入“科学家时代”。以科技创新引领束丝机产业创新,是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,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有着重要现实意义。
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,“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”,为中部地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。当今世界,产业创新早已由“工程师时代”进入“科学家时代”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既是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,也是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。
产业创新早已进入“科学家时代”
在1912年出版的《经济发展理论》中,熊彼特将创新首次引入经济学,并将其定义为“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”,主要包括五种情况,即引进新产品、引用新技术、开辟新市场、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以及实现企业的新组织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很大的交叉。如果做个简单区分,科技创新侧重指科学新发现和新知识、新技术、新工艺的创造过程,而产业创新侧重指科学新发现和新知识、新技术、新工艺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过程。
人类发展史上,早期的技术创新主要靠实践中的偶然发现和反复试错来实现。现代社会,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。一方面,因为有了科学家发现和总结的科学原理做指引,产业创新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,可以大幅减少不必要的试错。比如,物理学中的香农定理,就给无线通信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规定了“航道”。另一方面,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极大推动了产业创新。比如,华为5G技术及相关产品,其源头就是土耳其Erdal Arikan教授的一篇学术论文。当前,科学家集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的源头。2017年4月,美国知名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评估了超过200家美国大学的技术转让和商业现状后,特别指出:“大学和研究机构,是培育高科技产业唯一最重要的因素”。
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
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,由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。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、产业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,可以简单理解为,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先导,而符合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特征的产业创新结果就体现为新质生产力。可见,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越充分,产业创新就可能更高水平、更富效率,新质生产力就更发达、发展就更为繁荣。
当前,我国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,二者之间还存在脱节和“两张皮”现象,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。一方面,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产出还不够,引领力偏弱。对于我国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整体水平,习近平总书记曾做过判断,认为“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,创造新产业、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,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”。其中,“关键核心技术”“创造新产业、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”指的就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产出。
另一方面,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,引领还不畅。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发布的数据,截至2023年底,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.1万件,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。但尽管如此,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仍较低,在30%左右,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%-70%。大量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及时应用到产业创新中去,也就没有转换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。
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
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,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,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加强重大科技攻关,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。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。针对我国产业发展领域的诸多“卡脖子”技术,尤其是大型复杂装备技术,须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,开展重大科技攻关。以铁建重工盾构机研发为例,国家发起和推动的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功不可没。早在2002年8月,科技部将“直径6.3米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研究计划”列入863计划,通过国家项目资助的形式提供资金要素,培育了一批人才,储备了盾构机技术研发的原理性知识,也为后期企业市场驱动的技术商业应用与竞争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”。二者深度融合的具体方式有两种,其中一种就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。2012年,为攻克前沿产品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的关键技术,铁建重工上游联合了供应商与科研院所开展相关技术原理的攻关,下游联合中铁十八局等施工单位进行产品的验证与反馈,铁建重工则作为集成商负责整体方案的设计与产品的集成总装,构建一个上下游紧密合作、产学研用闭环的创新联合体。该创新联合体用不到3年时间,就成功突破了核心技术,国产首台敞开式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成功下线。
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,推动研发企业(中心)高密度集聚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另外一种方式,就是大力发展研发企业(中心)。在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全链条中,研发企业(中心)的功能与作用十分关键。一方面,他们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创新的“从0到1”;另一方面,又与制造企业协作实现创新的“从1到100”。从世界科技创新的格局看,欧美发达国家在创新的“0到1”上具有比较优势,而中国则在“1到100”上具有显著优势。2023年6月,湖南省委提出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,其重要意义就是将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先进城市在“0到1”上的优势,与先进制造业发达的长沙乃至湖南在“1到100”上具备的优势实现对接交汇。
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,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供环境与制度支撑。要针对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全过程各个环节,推进深层次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。比如,针对教育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脱节问题,就须深化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综合改革,统筹推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发展。比如,针对当前科研成果专利转让费用普遍偏高问题,可以探索构建新型科研成果产权收益制度,降低科研成果专利转让门槛。针对当前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率普遍偏低问题,可以探索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家群体的方式与路径,有力化解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“找不到”“谈不拢”“难落地”等现实问题。此外,还要持续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,为创新创业提供一流的环境保障。